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交口文化
【交口记忆征文】渭水之畔:青春与灌区共谱的时代华章
来源: 渭工集团党总支 杜铭杰      发布时间: 2025-08-29      浏览量: 205
   2023年8月,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我,踏上交口抽渭灌区这片土地,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开启了一段与古老灌区共成长的奇妙旅程。这个承载着关中平原东部126万亩农田灌溉使命的灌区,以其独有的方式,重塑着我的职业认知,丰富着我的生命体验。从佐家站泵房的轰鸣,到渠首拦河坝的钢筋交响,再到信息科屏幕前跳动的数据流,三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如同一首激昂的青春交响曲,奏响了我职业生涯最初的华章。
初遇佐家:懵懂青春在泵房启航
   2023年盛夏,我拖着行李箱,满心憧憬地站在佐家站院内。蝉鸣与水泵的喧嚣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豪放的迎宾乐章。这座建于20世纪的泵站,在这偏僻村落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五十多年来,站内环境与人员不断更迭,但它始终如一地肩负着周边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见证着每一位交口人“坚守水利初心、突出主责主业”的使命与担当。
   入职第二天,张站长递给我一本量水手册,说:“小杜,今天跟我一块去巡渠。”他骑着摩托,带着我沿着佐家站管辖的北干五支渠与六支渠细细巡查。每到一处分支口,他便停车蹲下,手持尺子测量渠道淤泥的堆积情况,然后自信满满地说:“你看这水痕与淤积,这斗渠今天肯定放了两股水。”我凝视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突然意识到,这些并非冰冷的符号,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片亟待灌溉的麦田,是农民们一年的希望。
   深夜,资料室成了我的第二学堂。当佐家站的最后一声水泵轰鸣消融于夜色,老式白炽灯在泛黄的档案柜上洒下温暖的光晕。我翻阅着那些被岁月浸透的资料,仿佛穿越时空,与前辈们进行着一场隐秘的交流。灌季结束后,整理资料、检修渠道工程与泵房机械,成为站内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些陈旧的纸页与器械,正以独有的方式,诉说着水利人的传承奥秘,让我渐渐明白,水利事业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征程。
   收费工作则是最鲜活的实践课堂。2024年夏灌之际,付马村的管水员老李头坚守“现金缴费”的传统。我试图用政策条文说服他,却只换来他的摇头:“我老了,玩不转这些新玩意儿,手机支付也不靠谱。”转机出现在元旦那天,我帮他修好了那看似“罢工”的手机,顺便聊起了他年轻时外出打工的往事。次日,他主动提出让我教他线上缴费:“小杜,你说的那些大道理我不懂,但你这人实在。”这件事让我懂得,在灌区,技术要生根发芽,先得让心与心相通,只有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
渠首冬韵:工地磨砺中铸就担当
   2024年首场冬雪飘落时,我抵达了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渠首拦河坝的施工场地。这里与佐家站的田园景致截然不同,装载机在河床上轰鸣作响,挖掘机在河坝上舞动钢铁巨臂,安全帽在凛冽寒风中碰撞出清脆之音。身为工程局的新人,我承担着施工日志的整理与现场协调工作。
   “小杜,块石即将抵达施工现场了。”凌晨一点,手机震动将我从睡梦中惊醒。屏幕那端,拥有三十多年施工经验的师工伫立在料场昏黄的灯光下,身影被拉得修长。我迅速穿好衣服,裹紧军大衣,拿起安全帽,匆忙奔向施工场地。只见一辆辆装满块石的百吨王缓缓驶来,车斗防漏布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指挥员通过对讲机引导卡车精准倒向卸料平台,块石轰隆隆滚落,宛如春日雨点敲打钢丝网。师工蹲在石堆旁,捡起一块端详:“这纹路,和老坝体的裂缝颇为相似。”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我裹着厚重的军大衣,也渐渐领悟了水利人“战天斗地”的真谛,那是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参与扶壁挡墙建设时,我遭遇了理论与实践的激烈碰撞。“小杜,你带上RTK跟我去施工现场放点测量。”下午三点,有着三十多年施工管理经验的老员工袁老师对我说。我抓起测量仪冲向现场,望着袁老师沉稳的步伐、如精密仪器般的眼睛,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职工。他面对炎炎酷暑,却没有丝毫退缩,仿佛焦急地等待着待产婴儿的降临。渐渐地,在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这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学会了工程的放样测量和现场管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使我对水利工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在水利事业中,经验与知识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投身西楼项目部进厂道路挡墙建设的那段日子。五一当晚,华灯初上,当城市沉浸在节日的璀璨灯火中时,我和众多职工依旧坚守在工程一线。远处,城市灯火辉煌如繁星洒落;近处,汹涌的渠水在月光映照下泛着幽蓝的光芒。这时,袁老师感慨道:“我在水利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年,十几年前渠首的一砖一瓦都留有我的印记,如今宏伟的拦河坝、高耸的挡墙矗立于此,以后就看你们年轻人的了。”他的话,让资料室里泛黄照片中水利人的接力故事,愈发清晰动人、扣人心弦,也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数字浪潮:科技赋能下的创新逐梦
   2025年盛夏,当我再次回到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办公楼前的梧桐树已经浓荫蔽日。这次借调到信息科的首要任务,是将传统水利与现代管理深度融合——参与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近一个月里,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参与智能流量计、水位计、智控一体化闸门、雨量计、渠道监控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确保数据能准确无误地上传。当第一个数据包成功传输至控制中心,苏科长难掩自豪地对我说:“这些数字,就是新时代的‘水文密码’。”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技赋予水利工作的新活力。信息科精心开发的“智慧灌区综合管理系统”,整合了气象预报、灌区地图、渠道监控、流量测量等多方面信息,犹如为灌区装上了“智慧大脑”,能实现精准灌溉调度,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用。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让水利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智能。
   如今,“十四五”项目即将圆满收官,我深刻领悟到当初袁老师焦急的心情。那是对水利事业发展的急切渴望,是对传统水利转型升级的深切期盼。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见证了科技与水利的完美结合,也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情与担当,继续为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智慧水利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让更多的农田得到精准灌溉,让更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渭水长歌:青春与灌区共赴新程
   两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从泵站辗转至工地,从喧嚣施工现场走进信息茧房,恰似一块海绵,在渭水的滋养下尽情吸收、茁壮成长。深夜整理档案时的专注、工地争论中的思辨、与农户围坐闲聊的质朴,皆化作生命里的珍贵养分,让我不断蜕变。
   在佐家站后池,我触摸到多年前渠道的沧桑痕迹,仿佛能感受到前辈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渠首挡墙浇筑现场,凌晨四点的星空见证过我的坚守,那闪烁的星星如同水利人的梦想,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信息科办公室里,重温计算机专业知识让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科技与水利融合的新路径。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拼凑出一个深刻真理:水利事业,是古老农耕文明的延续,亦是前沿科技实践的舞台;既需脚踩泥土、辛勤耕耘,也要仰望星空、大胆探索。
   前些天,我重回佐家站探望老同事。新建机房中控室里,大屏幕实时跳动着全站与机房的详细信息。老刘指着数据感慨:“如今新技术发展联动,让数据开口说话了。”窗外,渠水悠悠流淌,渠边玉米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水利事业的美好未来。
   我深知,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无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正以青春为笔,续写水利新篇。夕阳西下,为渠首大坝镀上一层金边,我打开手机定位,轨迹图上蜿蜒的线条恰似渭水支流。这条承载梦想与希望的路,必将延伸向更远的远方,而我,也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执着,一路前行,在渭水之畔,谱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时代华章。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
0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