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交口文化
【交口记忆征文】我和渠水初相识
来源: 渭工集团党总支 常丽娜      发布时间: 2025-08-29      浏览量: 194
   入职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中心去南干总站报道的那天,车子驶过乡间公路,窗外是一望无际的麦田,远处蜿蜒的渠道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书记指着那条波光粼粼的渠道说:“这就是我们单位打交道的老朋友。”作为一名刚入职单位的大学生,我对灌区的认知仅限于课本上的概念——灌溉、排涝、水利工程。然而,当我第一次跟着老职工走过渠道时,才真正明白,灌区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是一代代水利人用汗水浇筑的生命线。管护段的老职工曾经跟我讲,几十年的工龄让他对每一段渠道都如数家珍,看闸门、测流速、查渗漏,他动作娴熟得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灌区的时间节奏与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保持着惊人的同步性。在田间地头,老农们不需要查看日历,只需观察渠道水量的变化,就能准确判断时节更替。“清明前后,栽瓜种豆”、“立夏小满,灌水要紧”——这些流传千年的农谚绝非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灌区人民将天文历法、作物生长与水利调度完美融合的时间管理体系。春季开闸放水时的期待,夏季抗旱保苗时的焦虑,秋季丰收储水时的喜悦,冬季清淤修渠时的忙碌,构成了灌区居民特有的“水文时间”。这种以水为轴的时间感知,塑造了灌区人民既顺应自然又善用自然的双重性格,也使得看似单调的农耕生活拥有了丰富的时序韵律。
   春灌记事:水与土地的对话。春灌开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灌区工作的繁重与精细。调度室里,电话不断,各村用水需求纷至沓来;渠道上,闸门调控必须精准,多放一分水可能造成漫灌,少放一分又可能影响作物生长。配水室的同时跟我讲:“调水不是拧水龙头,得看天、看地、看庄稼。干水利的,得学会和水做朋友,也得学会和它斗智斗勇。”
   夏汛考验:守护的责任。夏季暴雨来临,灌区从输水转为排涝。那晚,雷声轰鸣,雨点砸在房顶上,像擂鼓一般。下雨期间配水室的同事会更加关注上游水位是否暴涨,是否需要必须立即开闸泄洪。会守着水位尺,每隔半小时上报一次数据。老职工们神色凝重,却有条不紊,仿佛早已习惯与自然的博弈。天亮时,雨停了,渠道安然无恙,下游的村庄也没有内涝,值班同志才会安心补觉休息。
   秋收感悟:水到渠成的成长。秋天,渠道两岸的玉米金黄。配水站周边的村民会走进单位,拿着种出的葡萄让我们尝:“今年水调得好,收成不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我们不是简单的“看水人”,而是农业命脉的守护者。每次走进南干总站,看到单位门口墙上斑驳的“让灌区群众交口称赞”字样,我都会想:是的,这就是坚守在基层灌溉站的每个职工的心声和使命!
   水长流,人常在。渠水依旧悠悠,不停流淌着新的记忆。灌区的工作平凡却厚重,像渠水一样,默默滋养着土地与人心。刚去南干总站报道的时候,我心里有个疑问,为什么基层站点职工能在灌区坚守这么多年。现在,我心里有了答案,基层站点工作确实辛苦,但每当看到渠道里清澈的水流滋润着万亩良田,听到老百姓说“今年又是个好收成”,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灌区工作让人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就感。我们灌区职工就像这条水脉上的守望者,平凡却不可或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骄傲。
   灌区老百姓的日子,就像那渠水一样,看似平淡却充满生机。他们懂得珍惜每一滴水,更懂得在水的滋养下创造美好生活。这种朴实的水文化,正是中国农村最宝贵的财富。下次当你打开水龙头时,不妨想想那些在田间地头精心计算着每一滴水的农民们。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善待水,就是善待生活。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
0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