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交口文化
【交口记忆征文】水脉上的青春刻度
来源: 渭工集团党总支 余晨光      发布时间: 2025-08-29      浏览量: 193
   清晨五点,薄雾如轻纱漫过田野,我静静地伫立在北六支渠旁。溅起的水花,恰似时光的琴弦被轻轻拨动,思绪瞬间飘回两年前。那时,刚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我,懵懵懂懂地踏入了与水相伴的世界。初次接触渭河水,连读水尺刻度都显得那么窘迫,而如今,我已能精准判断水流的去向。这转变,宛如青春在水脉上刻下的深刻印记,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蜕变。
烈日暴雨中的青春战歌
   2023年8月,渭北平原似被放进熔炉,骄阳似火,无情炙烤着每一寸土地。大地热得像密不透风的蒸笼,热浪翻涌,让人呼吸都艰难,每喘一口气都似吸入滚烫火焰。
   我紧紧跟着宋站长,沿着如老人皱纹般龟裂的田埂巡渠。田埂干裂严重,裂缝狰狞,每走一步,脚下便扬起细小尘烟,在热空气中缓缓飘散,仿佛是大地无奈的叹息与痛苦的呻吟。
   宋站长停下脚步,蹲下身子,他那布满老茧、如粗糙树皮的手,轻轻抚摸着龟裂的土地。他眉头紧皱,眼神满是心疼与焦急,喃喃自语:“这地裂成这样,裂缝都能塞拳头了。再不引水,秋粮绝收,老百姓一年辛苦就白费啦。”那一刻,我深感责任重大,明白努力对这片土地和农民意义非凡,一股力量催促我要全力以赴。
   站内公告栏上,鱼市王站信息整齐张贴。它如璀璨明珠,镶嵌在临渭区下邽镇春光村。该站管理着如迷宫般复杂的渠道网络,渠道纵横交错似蜿蜒巨龙,肩负着为7.65万亩土地灌溉的重任。近五年,年均引水1445万立方米,这些惊人数据诉说着它的重要与不凡。看着数据,我心生敬畏,暗下决心要干出成绩。
   然而,平静被打破。去年夏灌深夜,一场暴雨突袭。狂风怒号,如愤怒野兽咆哮,用力摇晃窗户,发出“砰砰”巨响;暴雨倾盆而下,狠狠砸地,溅起巨大水花,似天空发泄怒火。
   我被急门外呼喊声惊醒,心跳陡然加快,不祥预感涌上心头。打开门,浑身湿透的宋站长站在门外,头发凌乱,雨水顺脸流淌,衣服紧贴身上,他大喊:“东二支一斗快决口了!”
   我急忙拿起手电筒冲进雨中。光柱艰难劈开雨幕,眼前景象让我血液凝固——浑黄渠水如疯马汹涌,裹挟着杂物,疯狂撕扯堤岸,发出“轰轰”巨响,似要将一切摧毁。
   “快!都跟上!”宋站长一声令下,声音穿透雨幕。站内职工和行水干部们如离弦之箭冲入雨中。雨靴踩水声与惊雷交织,奏响激昂悲壮战歌。
   “快!沙袋传过来!”手机里嘶吼声被风雨撕碎。我跪在泥浆里,双手疯狂填充沙袋,麻袋纤维扎破掌心,鲜血混着雨水滴落又冲走。我顾不上疼痛,一心只想守住渠道。
   我还用手机记录抢险现场,屏幕很快被雨水浇模糊,每拍两、三张就急忙擦拭。相册里,有同志被沙袋压弯的脊梁,承载着世界重量;有泥水漫过膝盖的浊浪,带着凶猛残酷;有宋站长嘶哑指挥的侧脸,写满坚定无畏。
   当最后一道防洪堤在晨光中合龙,东方泛起蟹壳青,红日升起洒下光辉。我瘫坐在泥堆里,望着手机水痕,心中情感难以言喻。这水痕,是暴雨馈赠、汗水勋章,也是滚落热泪,见证了这场守护土地与希望的战斗。
科技汗水交融的青春旋律
   2024年冬日,一纸调令悄然降临,如同命运的转折之笔。我站在渭河工程局大楼前,玻璃幕墙映照出我风尘仆仆的身影,那身影似乎还残留着渠畔泥土的芬芳,带着岁月的故事。
   在柳林排水泵站改造工地,细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项目经理老范将一沓厚厚的图纸递给我,笑着打趣道:“小余啊,这泵站地下管网,比西安地铁线路还难缠呢!”
   在零下八度的寒风中,我紧紧跟随老范学习校准水准仪。冻僵的手指不听使唤地颤抖着,好不容易才按在三脚架上。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在鱼市王站记录水位的日子。只是如今,面对的不再是潺潺流淌的渠水,而是深埋地下的钢筋混凝土骨架。当红点稳稳地锁定在基准点上时,老范赞许道:“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就是不一样,数据校准速度都快赶上半个老师傅了。”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认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更加坚定了探索前进的信心。
   今年六月,参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收尾工作时,已是盛夏时节。我再次踏上那熟悉的渠道,烈日如同一个大火球,将混凝土堤岸烤得滚烫。远处,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中欢快地穿梭,一片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去年夏灌的抢险行动又不由自主地在我记忆中翻涌,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
   此刻的渠道已焕然一新,自动化闸门闪烁着金属的冷光,仿佛是科技的眼睛,守护着这片土地;生态护坡上,马蔺花竞相绽放,宛如一片紫色的海洋,为渠道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智能监测仪的太阳能板微微反光,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科技的魅力。我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渠道上的凹痕——那是沙袋反复摩擦留下的印记。如今,这些凹痕已成了岁月的勋章,见证着我们的汗水与付出。
   我望着渠水中倒映出的自己,脸庞被烈日晒得黝黑,眼角细纹比以前更深了,但眼神却更加明亮坚定。远处传来拖拉机轰鸣声,那是新一季玉米播种即将开始的信号。我知道,这条承载着汗水与希望的渠道,正带着我们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稳步前行。我的青春,也将在这水脉的流淌中继续书写精彩篇章。
展望蓄力的青春新篇
   今年七月,骄阳似火,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点燃。我怀着别样的心境回到渭河工程局。踏入那熟悉的院落,往昔的奋斗场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曾经,我们怀揣着治水的梦想,在渭河两岸挥洒着辛勤的汗水,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堤坝,守护着百姓的安宁。
   如今,我回到这里待命,心中既有对过往的深深怀念,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站在工程局办公楼前,我仿佛看到一幅崭新的画卷即将徐徐展开——或许是在渭河的关键流域开启一场宏大的水利工程,运用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让渭河变得温顺而听话,不再肆虐泛滥;或许是在生态修复领域大展身手,让渭河周边的湿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珍稀鸟类的栖息乐园,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我深知,待命并非意味着静止等待,而是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我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准备中,熟悉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规范,与同事们交流探讨,汲取他们的经验智慧。我期待着“出发”的号角早日吹响,再次投身到渭河治理事业中,为母亲河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开启一段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征程,书写属于治水人的崭新篇章。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
0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