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交口文化
初心在田埂生长 使命如渠水奔流
——入职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一月感悟
来源: 蒲阳站 侯琪      发布时间: 2025-08-12      浏览量: 564
   时光如渠中流水,悄然浸润过一个月的朝夕。怀揣着对“三农”事业的懵懂向往,走进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的大门时,未曾想这段基层之旅会如此深刻地重塑我的认知。从文件资料学习到田间地头的实地工作,一个月的时光让我读懂了“灌溉”二字不仅是技术名词,更是连接初心与使命的纽带,是滋养民生与希望的脉络。
   7月11日报道后,今年新入职的人员都安排到基层水站工作,我被分到位于蔺店镇境内的东干蒲阳站。站领导和同事们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关照,一方面帮助我尽快地了解灌溉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另一方面特别地关心我是否能够适应相对艰苦的基层工作环境。其实对我来说,适应环境有一定基础,这主要得益于自己曾有6年多的工作经历,先后在住建局、城管局、大专院校、施工单位都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可以面对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履职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因此,自己能迅速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工作一个月以来,灌溉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感触颇深,联系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相同”和“两个不同”。
   第一个相同是为民服务的初心。我从事过4年多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这项工作是国家大力推进的民生工作,与城镇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改造的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来到灌区后,我了解到交口抽渭的历史和工作职能,更加理解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含义,灌溉工作的本质,是用精准高效的水资源调配,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二个相同是艰苦奋斗的品质。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为了精确统计数据,我们深入小区,每天爬楼100余栋;在施工工地,技术员、监理员、施工工人顶着烈日实施项目。来到基层水站,为了保障供水工作持续推进,灌溉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机电工作人员昼夜不停轮流上班,农民伯伯深耕于田野。特别是近期受渭河上游流域持续降雨影响,渠首闸前淤积大量泥沙,一场与洪水争锋、同时间赛跑的夏灌抢险之战在灌区渠首轰然打响,抢险人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日夜拼搏在一线,齐心协力除险保供水,确保了夏灌工作持续开展。交口抽渭人将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地方。第一个不同是灌区水利人更加朴实。灌溉工作扎根一线、服务生产,从渠道清淤到闸门检修,从墒情监测到水量调配,每一项工作都围绕“节水、高效、实用”展开,透着一股“精打细算”的实在劲;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朴实的农民,他们身上体现的是烈日下弯腰劳作的沉默坚守,是田埂上捧着苞谷的憨厚笑容,他们不善言辞,却用长满老茧的手种出人间烟火,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勤劳”与“真诚”的重量;灌溉工作人员同样朴实,裤脚沾满泥土,随叫随到、默默坚守,这种“脚下有泥、心中有民”的朴实,让灌溉工作有了服务民生的温度。第二个不同是灌区水利工作尤为重要。灌区水利工作朴实而关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灌溉则是粮食生产的“生命线”。灌溉工作连接着“田间地头”与“千家万户”,关系着“粮袋子”与“钱袋子”,这份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渠道巡查、设备维护、水量调配中,书写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担当。
   一个月的时光,如渠中的流水,看似平淡却在悄然间滋养着我的心灵。从对灌溉业务的一无所知到逐渐入门,从对“三农”工作的肤浅认知到清晰认同,我在田埂上学会了责任,在乡音中懂得了民心,在水脉里找到了使命。作为一名灌区水利青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愿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在秦东广袤的田野上书写青春华章;愿以渠水为镜,以民心为尺,在服务灌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编辑: 陈琪     责任编辑: 刘文     审核: 刘锦锋
0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