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交口文化
从海流兔河到渭水之滨:一泓清水里的时代变迁
来源: 王鱼      发布时间: 2025-07-17      浏览量: 411
   海流兔河的名字里藏着祖辈对水的执念。那条常年瘦骨嶙峋的河,裸着不规则的沙滩,却被冠以"海"名---就像毛乌素沙漠边缘长大的我们,总把"水"字嚼出蜜糖的滋味,舌尖先尝到风沙的粗粝,喉间却漫出对甘洌的无限渴望。
塞北沙漠上的水之殇
   记事起,陕北的日头总带着灼人的敌意。毛乌素沙漠的热风卷着沙砾,把红海渠的土岸吹得发白,渠水瘦成细线,刚漫过渠底的砂粒就渗进地底,仿佛被饥渴的土地一口吞下。
   挑水是陕北娃每日必修课。放学后便挎上比人高的扁担去河湾挑水,油光锃亮的扁担勒得肩头紫红,崎岖土路让铁桶叮当响,到家时半桶水晃成小半桶,水缸需灌八桶水才够全家饮用三天,我踮脚倒水,铁桶磕得缸沿响,水花溅脸带着河泥腥气;喂牲口的水更珍贵,猪圈里老母猪和羊圈里山羊每天喝四桶水,榆树水槽被舔得油亮。
   有一年的护水往事,像枚沙砾嵌在记忆深处。海流兔河上游来水的消息炸响在沙漠上空时,整个村子都在颤抖,家乡的红海渠灌区水渠里涨起齐腰深的激流,浑浊的浪涛卷着草屑奔涌,像黄土地终于睁开了湿润的眼。大队部的钟声撞碎暑气,村支书站在石碾子上喊:"轮着咱浇地了!娃娃们守斗门去!"
   三轮车在土路上颠得人骨头响,三十多个半大孩子攥着老虎钳子和铁丝,像握着祖传的兵器。这些是锁斗门的家伙,铁丝缠三圈,钳子拧成死结,比啥都牢靠,我分到红石桥村四组的斗门,青石底座被岁月磨得发亮,比膝盖还高。
   头一天在老榆树下数草叶,看渠水把阳光泡得金灿灿。直到第二天晌午,毒辣的日头把渠水晒出腥气,"哗啦"一声脆响惊飞了树影里的麻雀,有人正拿老虎钳子拧斗门上的铁丝,渠水顺着裂缝往外蹿,
"不准偷水!"我扑过去想拽他胳膊,却被反拧住后领。那人满身酒气喷在脸上,红眼珠瞪得像要蹦出来:"就这点水水,凭啥你们村独吞?"天旋地转间,我栽进渠里,呛得直翻白眼时,还看见他扯掉铁丝,任由水流冲他的豆子地,骂声混着水声砸过来:"让你守!让你守!"
   傍晚时两村人在渠边对峙,镢头和铁锹在夕阳下闪着冷光,直到乡干部骑着摩托车突突突赶来,车灯光柱劈开黄尘,才按住这场差点见血的架。陕北的旱季,一滴水就是一场仗。
更让人五味杂陈的是那年秋天的"砍苞谷"事件。乡政府的桑塔纳扬起烟尘停在渠边时,我们才发现上游杨窑湾村偷偷开了暗渠,那些苞谷长得比人还高,棒子饱满得快要炸开,在普遍歉收的年份里,这片地像块扎眼的绿补丁。
   乡领导的大喇叭在旷野里炸响:"水权就是命权!谁坏规矩谁受罚!"镰刀砍进秸秆的脆响,在寂静的田地里格外刺耳,苞谷秆倒了一地,白生生的苞米粒撒落一地,杨窑湾村的人蹲在地头哭,我们这些下游村的孩子却在拍手叫好----可看着那些即将成熟的粮食被糟蹋,又忍不住心里发紧。那天的晚霞把沙漠染得通红,砍倒的苞谷秆在暮色里像一排排沉默的墓碑,让我第一次懂得,在极度缺水的土地上,秩序比收成更金贵。
渭水汤汤润良田
   大学填志愿时,水利工程四个字几乎是脱口而出。站在报到处那天,眼前总浮现红海渠干涸的渠床,还有伯伯望着裂缝发呆的背影。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第一次见到渭河时,我站在堤坝上久久无言——那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汛期时浊浪滔天,竟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梦里见过的"海"。
   交口抽渭灌区是关中渭北平原的大水网,126万亩农田要靠这渠水滋养。刚来时跟着站长巡渠,他指着纵横交错的渠道说:"这灌区是老一辈水利人一锨一镐挖出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数万民工肩挑手推,在盐碱滩上筑起泵站,把渭河水一级级抽上去。可那时设备落后,泵站效率低,渠道渗漏严重,遇上旱年还是捉襟见肘。
   工作十余年来,灌区的变化变化快得让人恍惚。党中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地方政府持续加大水利投入,灌区每年都有新工程。我参与过基层用水管理和西干渠改造项目,亲眼看着老旧的渠道变成混凝土衬砌的防渗渠,水泵出水管道上装上了智能量水仪,手机上就能监测水流。近年来部分区域投入的智慧灌溉系统,更是让管理人员在手机APP能开水闸,水顺着支渠、斗渠、农渠精准流到每块地里,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跑、冒、滴、漏"。
   在渭南市临渭区的农田里,我见过最动人的景象:盛夏时节,万亩麦田翻着金浪,灌溉渠里的清水汩汩流淌,斗长站在地头,手里的遥控器轻轻一按,闸门缓缓升起。"搁以前,浇得守在现场,现在躺家里就能操作。"他给我算过账,有了节水灌溉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亩产从八百斤涨到一千二,水电费还省了三成。这让我想起陕北老家,那些曾经因为缺水而歉收的土地,如今在关中平原,水不再是奢望。
   还记得2014年父亲来看孙子,特意绕路去我工作过的小寨站,他站在雄伟的泵站前,看着大型水泵将河水抽进干渠,眼里直发亮。"当年红海渠要是有这设备,咱村也能多打粮食。他摸了摸渠道边的斗门,又闻了闻渠水的味道,突然转身对我说:“你干这行”,那天风很大,吹起父亲鬓角的白发,也吹起渠边麦田的清香,我突然明白,我们这代水利人修的不只是渠道,更是在圆祖辈们盼水的梦。
水润民生万象新
   前年冬天回老家,特意去看了海流兔河。惊讶地发现,现代化灌区改造项目让红海渠换了模样:渠道拓宽了两倍,混凝土衬砌的渠壁泛着水光,两座高抽水站像威武的哨兵,守着清澈的水流。村支书说,这几年国家搞小型农田水利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海流兔河疏浚了河道,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还建了蓄水池,现在沙漠里的地再也不怕旱了。原来沙漠里也有春天!
   站在红海渠边,看着水流沿着新修的渠道,地里的山药藤蔓爬满支架,农户说这是用渠水浇出来的。我想起小时候这里连片的旱地,如今竟成了山药之乡。村头的老井早被封了,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墙上"节约用水"的标语清晰可见,只是语气里少了当年的焦虑,多了几分珍惜。
   现在,交口抽渭灌区的调度中心灌溉系统控制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片区的用水量,这套智能系统以后还能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条件等多种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灌溉建议,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预测每年节水超过千万立方米。今年灌区遭受异常干旱,灌区小麦亩产仍能突破千斤,灌区引水量创下历史新高,粮食产量实现连年丰,看着麦粒归仓,瓜果飘香,我总联想到灌区建设初期----水利前辈用肩膀挑起的希望,如今正通过我们的手,变成万亩良田的丰收盛景。
   水利人常说,水是流动的历史。从海流兔河的涓涓细流到渭河的奔流不息,从家乡的红海渠灌区旧貌换新颜到现代化的交口抽渭智能灌区的演变,变的是越来越完善的水利工程,不变的是水利人对"水润民生"的永恒追求。站在渭河边,看夕阳为泵站镀上金边,听渠水哗哗流淌,我知道,这条奔流的河,不仅在浇灌土地,更在浇灌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想。而我们,正沿着父辈的足迹,把这份对水的渴望,变成滋养未来的甘泉。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
0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