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省水事
中国财经报:水润良田好“丰”景
——陕豫皖部分地区抗旱保粮见闻
来源: 中国财经报 王彦      发布时间: 2025-05-29      浏览量: 28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年以来,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威胁粮食安全。旱情下,水利灌溉对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极为关键。

各地水利部门充分发挥灌排工程体系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有效提升抵御干旱的能力,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浇上“解渴水” 灌出丰产田

午后的关中平原,烈日炙烤着大地,阵阵热风吹动着麦穗沙沙作响。“这是今年浇的第三水,水源保障让我很安心,小麦长势稳着呢!”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板北村,“90后”种粮大户张夏手持铁锹,引导着灌渠水流,汩汩水流顺势涌入麦田。

“今年开春后就没怎么下雨,多亏政府及时调度用水让粮食‘解渴’。”顺着张夏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绿油油的麦田,一派生机勃勃。

张夏流转承包的600多亩地位于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是陕西省12个大型灌区之一,灌溉范围覆盖了西安、渭南两市6个县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3万亩。“从正月初六截至目前,渠首引水量达1.4亿立方米,比往年多了近一倍。”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总规划师、灌溉科科长韩延安说。

最近几个月韩延安几乎都“泡”在田间地头,特别是进入4月后,灌溉任务更加紧迫。“抗旱就是与时间赛跑,我们已经持续春灌100多天了。”韩延安说,通过长时间稳定供水,确保灌区大旱之年无旱象。

“全村3000多亩地依靠人民胜利渠引来的黄河水灌溉,水浇得及时,收成差不了。”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屯街村,村支书郭希明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拨开麦穗观察籽粒饱满度。小麦长势喜人,郭希明心里很踏实。

作为冯庄镇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杨荣新负责镇上3万多亩耕地的灌溉供水调度。“这是各村上报的用水需求,我会按照灌溉时间安排提前通知农户,确保大家都能按农时浇上水。”杨荣新告诉记者,有了统一调度,以往的无序争水转为有序浇水,纠纷少了,用水效率也提高了,抗旱用水总体有保障。

农谚有云,有收无收在于水。应对旱情,及时浇灌是关键。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工程师胡战峰介绍,全省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抗旱机井、机动水泵、沟道补水泵站、湖库调蓄的作用,灵活调配,综合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灌溉用水。

在安徽,淠史杭灌区、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淮水北调四项重大水利工程累计跨区域调水11.64亿立方米,有力保障合肥、江淮分水岭地区及皖北地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调度黄河流域刘家峡、万家寨、小浪底等骨干水利工程加大下泄,保障沿黄河省区抗旱用水需求;调度长江流域三峡水库加大日均出库流量,为湖北沿江地区取水创造条件……面对旱情,水利部及时调度流域骨干水利工程确保抗旱用水需求。

截至5月下旬,全国春灌面积近4亿亩,纵横交错的水网滋养着亿万农田,守护着农民夏粮稳产丰收的希望。

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 告别“望天收”

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孙岗乡沣西干渠胜天支渠,一座新修的水闸赫然映入眼帘,重修的护砌让渠道显得整洁美观,过去老化淤塞的支渠面貌焕然一新。

“这得益于安徽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叶集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万汉亿介绍,“该支渠于2024年5月通水试运行,改造后渠道输配水能力显著提升,保障‘小田改大田’用水畅通,末端农田也能‘喝饱水’。”

淠史杭灌区是我国特大型灌区之一,实灌面积超千万亩,灌区以佛子岭、磨子潭等6大水库为水源,2.5万公里长的七级渠道纵横交错,保障灌区耕地旱涝保收。

据了解,“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淠史杭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了27个单项工程,支渠以上骨干渠道整治改造19条,新建、加固或重建各类渠系建筑物682座,新建或改建量测水站点275个。这些改造为灌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灌区粮食年产量达148亿斤,占全国的1%。2025年1月,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被纳入国家“两重”标志性工程项目清单。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是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十四五’以来,保障中心投入资金约6.58亿元用于灌区建设改造,加快构建从水源、骨干输配水渠系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保障中心副主任王孟桢说,“通过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灌区粮食亩均产量由改造前的595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56公斤以上。”

在交口抽渭灌区渠首改造与抗旱双重挑战下,陕西省交口抽渭中心及时研判,积极谋划,制定了《2025抗旱工作预案》,确立“以时间换空间、边建设边运行、统筹均衡受益”的抗旱供水策略。

记者看到,在交口灌区渠首引水枢纽改造工程建设的同时,有四台大型机组正开足马力运行。渭河水从临时进水闸流进进水池,经过泵房机组抽送到后池,再由总干渠输送到灌区各处农田。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表示:“目前渠首引水量是22立方米每秒,每天灌溉1.7万亩,基本能满足灌区抗旱的需求。”

据了解,交口抽渭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累计下达投资计划约1.7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约1.4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576万元。

“十四五”以来,我国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水利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耕地灌溉面积持续增加,为端牢“中国饭碗”夯实了水利基础。

重视节水 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陕西省华阴市华西镇农垦农场,数台大型卷帘式喷灌机正在作业,旋转着喷洒出道道水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再均匀洒落,滋润麦田。“这片地块属于港口抽黄灌区,大约有两万亩。”渭南市港口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陶续莹介绍,卷帘式喷灌机喷射半径可达25—40米,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亩均用水量能从95—100方降至35方,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还省时省人工。

数字技术赋能节水灌溉。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通过接入水情、雨量、墒情和闸控系统等各类监测站点数据,构建了完善的水源监测体系,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我们以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为牵引,实现了水资源配置、供水调度和水旱灾害防御等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全面提升了灌区供用水管理、工程管理、水政监察等各项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灌区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局长吕平介绍,目前灌区来水预报、需水预测、水量调度等更科学、精准、可靠,供水计划编制时间从原来的1—2周缩短至几分钟。

用更少的水创造更多的价值,是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常务副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战东追求的目标。

“作为科学灌溉制度体系的试验场,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研制的水肥一体化精准高效利用技术于2021年在我国新疆、河南等地推广应用,测产结果表明,冬小麦增产18%,夏玉米增产33%。”刘战东说。

目前,全国共有167处灌溉试验站,在作物需水规律试验、灌溉制度研究、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以建立健全科学灌溉制度体系、用水计量监测体系、农业水价政策体系、节水市场制度体系、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等“五项制度体系”为切入口,水利部在推进构建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方面不断探索。

数据折射出我国节水灌溉事业成效。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6.38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4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02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实现了灌溉面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