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交口新闻
灌区水文化实物征集之二:命脉之水润良田
来源: 任家站 田凯      发布时间: 2025-04-15      浏览量: 291
   1970年4月1日,东方红灌区(现名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建成并实现胜利通水,标志着秦东大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光影流转五十余年,映照水利时代变迁。如今,灌区大部分水利工程在工程改造中变了模样,留在了灌区水利人的记忆深处。但,灌区东干任家抽水站,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建设初期建筑,并一直使用至今,具有深厚水文化意义的一座水利工程建筑——东二支十斗渡槽。
   东二支十斗渡槽位于任家抽水站辖区官路镇七组街道西侧。据附近村子的老人们讲,于1970年设计并开工建设,于1971年春建成通水。该工程的建成,直接惠及了官路、张千户、邱寨、郭田四个村的8个村民小组,为这区域的2000余亩农田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工程的顺利通水,有效解决了这些农田的抗旱问题,实现了旱涝保收。不仅克服了此处地势较低渠水顺利通过的难题,也成为附近村民每每经过此处,便能看到的水利工程建设成果。
   来到渡槽前面,你不仅要为水利建设者精湛的工艺和技术点赞,也要为这座承载灌区抗旱保丰收的水利工程叫好。纵观这座渡槽,婉如一座凌空架设的水桥,横跨在道路之上,两根写满标语的矩形支柱,将槽身稳稳托起。支柱托臂上雕刻着菱角分明的红五星。青砖砌成的槽体上,一面镌刻着水泥浮雕“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虽经过五十余年的风雨洗礼,仍看上去熠熠生辉。另一面,则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个大字。题词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水利建设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激励着灌区人民群众不断前行,持续推动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整个渡槽结构坚固、外观清秀,时代特征明显,水利特色鲜明,生动见证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灌区水利建设者的别具匠心。这既是对当时全国农业学习大寨精神的真实再现,也是灌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经了解,该渡槽不仅能稳定提供灌溉水源,而且经受住了多次地质灾害的考验。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效解决了辖区农作物的用水问题,确保了农田的稳产和高产,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农业经济效益。同时,该渡槽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水文化价值,成为交口灌区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水工程的成功实施和多年运行保护,也为今后类似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斗渡槽是我们灌区宝贵的水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任家站工程建设和管护的骄傲。我们将履职尽责,精心呵护工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水文化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村组联系,广泛宣传这一水工程独有的文化价值,共同保护好这一水文化工程,持续传承水利工匠精神,弘扬灌区水文化,让老工程焕发出新活力。”任家站站长刘向荣坚定地说。
   现任干了二十多年的东二支十斗斗长孔令银深有感触的对笔者说:“渡槽是斗渠的咽喉工程,非常重要,多年的朝夕相处,我和渡槽早就有了深厚感情。每到放水的时候,我总喜欢在渡槽上看一看、走一走,喜欢听流水哗啦啦的声音。就是没水的时候,心里也惦记着,经常前来看看。作为现任斗长,我是保护和使用渡槽的第一责任人,我将继续爱惜渡槽,保护好这一咽喉工程,让它长久发挥效益,使它成为灌区早期水利建设的实物工程,成为群众心中惦记的惠民工程,成为灌区水情教育的文化工程。”
   润地无声,奉献无悔。这个充满水利传奇的渡槽工程,昂首步入了新时代。它不仅是对过去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智慧的传承,更是对未来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启迪。现在,它的水故事还在上演,时刻激励着交口抽渭水利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将水文化与水利工程建设深度融合,积极运用新的水利科技力量建设具有水文化内涵的水工程,守护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让关中母亲河——渭河的“农业命脉之水”源源不断润泽良田……
编辑: 陈琪     责任编辑: 刘文     审核: 刘锦锋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