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交口新闻
观摩学习成果分享之一:学习江苏水利先进经验,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灌区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12-03      浏览量: 987








   11月3日至7日,中心副主任同套文、总会计师张军会带领中心干部,在江苏技能人才鉴定站集体学习了江苏排灌泵站设备运行管护,听取交流了水利部标准化管理灌区灌排泵站申报经验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经验,先后实地观摩了江都排灌站四级智能泵站、江都水利枢纽展馆、南水北调数据中心、泰州引江工程、瓜州泵站和江苏万福闸管理所等工程现场,深入了解了国内先进大型泵站、水闸工程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经验。随后,在扬州参观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通过交流研讨和梳理总结,该组学员有四点收获:一是开阔了眼界。这次外出观摩学习选择的是长江流域的大型泵站和水闸,学员们亲眼目睹了这些国内著名的大型泵站和水闸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设计独特、结构科学、外观大气、造型美观,与道路和周边景色和谐融合,既是水利工程,又是景观工程的,开阔了大家的思维和境界,激发了创造力和创新力,提高了工作认知水平。二是更新了理念。学员们身临其境观摩了国内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一流的工程设施,深入了解了江都排灌站申报部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先进经验,见识了高标准管理理念,看清了自身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修养护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形成了“硬件一时难以改变,就要在软件上下功夫”的共识,树立了正确的标准化管理理念,为下一步做好今后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增长了知识。本次学习还安排了课堂教学,学员们系统听讲了江苏泵站设备和运行管护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手段,特别对水泵工作原理、配件更换、泵站安全运行等日常工作中用到应知应会知识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掌握和理解,课堂上还就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难题向老师进行了请教。四是感受了文化。学员们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深刻领略了博大精深的大运河文化,在数字体验厅切身“乘船”顺“河”而下,欣赏了美轮美奂的运河两岸景色,见证了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在各处水利工程现场感受了江苏水利深厚的泵站文化。
   学习成果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科学规划设计工程。通过实地参观泵站、水闸、河道工程,其在规划设计层面展现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令人敬佩。工程选址方面,充分考量了地形地貌、水源补给以及服务区域的用水需求分布等关键要素。在工程布局上,各功能分区明晰合理,厂房、配电室、进出水建筑物错落有致,既满足设备运行、维护便捷要求,又预留充足的未来升级改造空间。新颖的设计理念还融入生态和水文化元素,部分水利工程巧妙结合周边湿地、自然水系和人文等,设置生态沟渠、护坡、净化池,让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功能,践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为长期稳定运行筑牢基础。二是建设高质量精品工程。从整体上看,江苏水利工程质量很高,有的工程拿到了鲁班奖、大禹奖,展现出了卓越的质量水平,成为百年工程。从建设上看,不仅能看到水利建设者对质量的别具匠心,而且还能看得出江苏水利投资的雄厚基础,施工选材考究、工艺先进,泵站机电设备智能化程度高,例如江都四站对主机组、辅机、主变压器等设备采用单元一体化,泵站设备实现一键开机。瓜州泵站则采用古建筑风格,泵房顶部还建有观景台和品茶厅,远观工程高大雄伟,近看工程每一个细节都显示着建设者对质量的追求。三是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江苏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夯实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立起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标准,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和管理工具,从工程状况、安全管理、运行管护、管理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水利工程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持续发挥。例如在江都排灌站总控室,对讲机、鼠标垫这一些细小物品都划出了放置位置线和朝向。工程运行制度和电气设备线路图都规范上墙,随处可见规范醒目的标识标牌,各类运行管护工作资料和台账应有尽有,岗位设置科学,人员职责明确,日常巡检流程规范严谨,工作人员控制桌台、巡检线路也有明确的要求,从设备外观清洁、紧固螺栓检查到关键部件磨损测量、电气线路绝缘检测等,事无巨细均列入清单,按频次、依标准严格执行,详实记录巡检数据,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一手资料。四是专业化常态化维修养护。江苏水利工程在运维方面堪称典范,实行管养分离,大力推行常态化、专业化维修养护模式,由第三方公司和生产厂家承担维修养护任务,有的工程场所和设备日常保洁交由专业公司承担,养护工作细致入微,例如各类电气设备养护都有严格的养护细则,各类建筑、水泵、水闸等工程部位刷漆颜色统一,库房备件备品摆放整齐有序,设备外壳运用烤漆工艺,各类水、光、电线路维护的规整、美观。在环境卫生方面,从泵房电机层到水泵层到检修层所有设备上无积尘、无污垢,工程面貌让人叹为观止。维修养护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做到工作服统一、安全防护齐全,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作业,表现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五是建设现代化数字灌区。参观中,学员们亲眼目睹了现代化数字先进设备和智慧水利的科技力量,深切感受到科技对水利工程效能提升的巨大力量。例如大型水泵机组采用新型高效叶轮设计,配合精密数控加工工艺,使泵的扬程、流量更优,能耗却显著降低,对比传统老旧泵机,节能幅度可达10%以上,实现运营成本“减负”。自动化控制系统更是大放异彩,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实现设备远程监控、故障智能诊断及预警。中控室内,工作人员仅凭操作台上显示屏与操控终端,就能实时掌握泵机转速、温度、压力等参数,如数据偏离正常阈值,系统即刻发出警报并精准定位故障点,为水利工程配上“智慧大脑”,改变以往依赖人工定时巡检、事后维修的被动局面,极大提升了运维效率与安全性。六是保护传承中华水文化。江苏依托丰厚的水文化遗产,出台《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决定》《江苏省“十四五”水情教育规划》等文件,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持续挖掘水文化底蕴内涵,开展水利遗产普查和申报、认定、公布,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场馆,建设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推出水利风景区精品线路,举办“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等活动,面向公众开展水情教育,推动浸润式水文化传播教育。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打造水地标,注重融入水文化理念,成功打造了大运河水上立交、瓜洲泵站等地标工程,在运河堤防加固中,叠加了文化旅游、健康休闲、遗产保护等功能,促进水文化与水工程的有机融合。每个泵站和水闸都建设有水文化园,就地取材,善动脑筋,水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品牌效应彰显。
   结合交口灌区发展现状和现代化建设,该组学员建议,在规划设计上,应强化跨学科融合,引入生态、水文化、信息化专业团队,优化布局设计、融入生态与智能元素,努力将水利工程设计与周边景物相融合,建设百年工程,实现“建一处工程成一处风景”;设备更新上,高点起步,逐步淘汰老旧低效设备,引入先进节能、智能设备,逐步实现泵站自动化控制,达到小站“无人值守、少人值守”;在质量管理方面,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摒弃“差不多、还可以”的低水平质量思想,以渠首枢纽改造工程为契机,实行最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合格的工程坚决返工,形成大抓工程质量、建设百年工程的鲜明导向,确保每一处工程都能经得起历史和运行的考验,争取获得陕西水利工程仪址奖;在运维管理层面,持续高标准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重点在硬件上改善、软件上提升、细微处下手,完善制度流程、细化巡检养护标准,向江苏先进单位学习,提升运维人员素质,打造专业运维团队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管理效能;在安全生态方面,补齐安全设施短板、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将生态保护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实现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智慧水利”转型;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提高险情自动识别、评估、预警能力,实现信息融合共享、互联互通;在水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要依托项目和中心土地资源,建设水泵文化展馆,讲好泵故事、水故事,打造水利人的精神殿堂。另一方面,以站为单位,充分利用庭院水土资源,按照“一站一主题,一站一特色”的思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打造站内水文化园,逐步形成大小兼有、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建设格局。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外出参观学习,学员们深入感受了先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前沿实践与创新举措,清晰认识到灌区水利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将立足灌区实际,坚持学用结合,充分借鉴江苏经验,守正创新,积极进取,全面提升灌区水利建设管理水平,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灌区,为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编辑: 刘 文     责任编辑: 范 哲     审核: 刘锦锋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