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交口文化
承愚公移山志 颂巍巍中华魂
读纪实文学《中国红旗渠》有感
来源: 蒲阳站 张凡      发布时间: 2024-10-29      浏览量: 1441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了一处奇迹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便是中国红旗渠。2024年8月,当我们再次回首往昔,红旗渠的故事依旧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是一部由勇气、坚韧与奋斗书写的史诗。
   翻开这本书,一群怀揣梦想与信念的人跃然纸上。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重重困难做斗争。仅靠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出一条生命之渠——红旗渠。
   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红旗渠的修建,源于林县人民对水的渴望。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资源匮乏,技术落后,但林县人民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征程。
   书中将这段过程的场景描写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人们腰系绳索,悬挂在半山腰,手中的铁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坚硬的岩石,火星四溅……他们不惧危险,用最简单的工具,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开凿山体。没有炸药,他们就自己制造土炸药;没有先进的工具,他们就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点点地挖掘。历经十年艰辛,终于建成了这条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有那么一刹那令我恍惚了,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父辈们,为了实现造福民生的美好愿景,也是这样一步一艰辛地走了过来。
   那时,它叫东方红电灌局。
   1960年,在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关怀下,以及省水利厅领导和水利专家组织下,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东方红电灌局的建立面临着诸多困难,技术难题、资金短缺、人力匮乏、自然环境恶劣,每一个挑战都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尽管面临着如此多的困难,建设者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终建成了东方红电灌局。工程建成后,灌区实现了“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灌排结合”,使这片易旱、易涝的盐碱薄地变为旱涝保收的“米粮仓”,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旗渠和东方红电灌局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相同的目的。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灌溉了大量农田;东方红电灌局极大改善了当地农田的灌溉条件,使原本靠天吃饭的农田有了可靠的水源,为地区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它们都是依靠群众力量在政府的带领下,齐心协力、不畏艰难,给予大量的人力投入,依靠自带工具、自备口粮,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奉献精神。
   两者的建成对当地乃至更广泛的区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当时解决了紧迫的用水和灌溉问题,推动了农业发展,而且其蕴含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电灌局也成为当地水利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见证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在这一刻,我狠狠共情了……
   轻轻合上这本书,内心依然被深深震撼。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一群坚韧不拔的人,那一条象征着希望与奋斗的人工天河,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我的眼前浮现出简陋的茅草棚里,地上铺着干草;破旧的棉被;干硬发黑的窝头和咸菜;工地上摆放着简陋的工具;自己烧制的石灰;自己制造的水泥,还有布满老茧和伤疤的粗糙的双手;和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庞,眼神中却透着坚定无比的光芒。
   等等,那张脸庞好像是我的父亲,又像是我的叔叔伯伯。一眨眼,又像是那些我从未见过的千千万万建设者的脸庞……他们都在对我微笑,那微笑里满是欣慰与无尽的诉说。
   我抬起头,窗外那束光刚刚好照向我……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
0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电话:0913-8160158   邮箱:jkcwbgs@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