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水利文化
左怀理:传承弘扬水文化 为陕西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1-03      浏览量: 30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几千年的陕西文明史告诉我们:善治秦者必治水。推进水文化建设,总结治水、管水、用水、节水历史经验、赓续精神、讲好陕西水利故事,对于我们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水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第一,水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使命的时代任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把水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地位去认识,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水利力量。

   第二,水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征程的重要传承。明于史,方能辨于时。陕西的郑国渠、龙首渠、汉中三堰等水利遗产以及西汉的《水令》《均水约束》、唐代的《水部式》、宋朝的《农田水利约束》等古代水利制度,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是治水历史的精华,是人水关系的反映,是文明进程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历史见证。我们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水文化,就是从深邃的文化智慧和思想启迪中吸取营养、弘扬传承,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和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

   第三,水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事业新期待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水利的期待已经不仅仅满足防汛抗旱、供水保障等内容,更加期待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推进各项水利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水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水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水文化是促进陕西水利可持续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陕西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拥有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资源。从秦修郑国渠、汉修白渠、唐修郑白渠、宋修丰利渠、元修王御史渠、明修广惠渠的古代“引泾文化”,延续数千年的“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到中国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修建设计“关中八惠”、“陕南三惠”的近代水利文化,到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和人民勠力同心开垦南泥湾、建设幸福渠、引水拉沙造地的“红色水文化”,再到大修水利工程,形成纵跨南北、横贯东西、覆盖全省、支撑长远的现代水网架构的轰轰烈烈、生动精彩的水利实践,为我们传承弘扬水文化提供丰厚的资源。陕西丰厚的水文化遗存、水利先贤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一代代水利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水利兴陕普惠民生的博大情怀,是当代陕西水利人承古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第五,水文化是推动陕西水利高质量发展迈上新阶段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指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等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感悟历史、放眼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水文化对治水实践的潜力后劲和精神滋养作用,以其向心力、凝聚力、导向力、创造力,引领和推动新阶段陕西水利高质量发展。

   二、认真回顾总结,充分肯定近年来水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省水利系统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长江文化的系列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水利部安排部署,结合省情、水情,开展了一系列水文化实践活动。全省各级对水文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学习、研究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氛围逐渐形成,关心、重视、支持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不断丰富发展陕西特色水文化工作的态势日趋显现。

   一是组织协调力度不断加大。省水利厅党组历来高度重视水文化工作,将水文化纳入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编制了《陕西水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陕西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制定了《陕西省水利厅贯彻〈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陕西省水利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网络传播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全省水利行业各部门,围绕中心,统筹安排,加大对水文化建设工作重视和支持力度。陕西“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陕西水文化遗产名录》《陕西江河史话》《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水利纪实》等一大批水文化书籍相继出版。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8处、省级水利风景区62处。出台了《陕西省水情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打造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3个,命名省级水情教育基地6个。陕西渭河、宝鸡清姜河分别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评选命名“陕西幸福河湖”15个。延安幸福渠等5处红色水利工程被命名为全国“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全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全国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不断涌现。水文化建设方面许多经验被水利部转发。

   二是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成效显著。陕西水利博物馆完成了提升改造。新建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延安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陕西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龙首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览馆、陕西水文博物馆、陕西节水科普馆、交口农业灌溉示范园等。组织水文化专家开展陕西水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水文化遗产836处,绘制了《陕西水文化遗产图谱》。全面启动榆林“红石峡灌区”、安康风堰古梯田申遗保护工作。开展了陕北红色水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出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水利纪实》向建党百年献礼。西安市水务局组织编撰了《西安河湖大典》、在“三河一山”绿道建设中积极融入水文化元素。咸阳市水利局编制完成了渭河生态文明和水文化宣教基地项目建议书、指导出版了《泾阳水文化研究》。安康市水利局全力推动汉阴风堰古梯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不断显现。

   三是水文化研究成绩斐然。建成了有58名专家组成的陕西水文化专家库,围绕陕西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陕西黄河流域水利历史文化、陕西古代灌溉工程保护利用现状分析、陕北红色水利开发利用等组织调研,形成多项研究成果。先后承办了“治水与中华文明暨李仪祉水利思想研讨会”、“渭河论坛”、“第九届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古代灌溉工程保护与利用专题研讨会”、“泾惠渠建成通水90周年暨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在基层单位开设了“水文化大讲堂”,普及水文化知识,挖掘单位文化底蕴,营造学习、研究的浓厚氛围。在有关刊物刊发各类水文化方面的新闻报道300名篇、研究文章40多篇。参与组织了第九届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联系水利部《江河》杂志社开展了延河、无定河、北洛河文化溯源活动。在省内组织开展了“渭河”、“泾河”、“延河”、“汉江”文化溯源和成果整编。延安市水务局成立专家组对黄河壶口、黄河清水官渡等33处水文化遗产进行专题调查。修编、新编了《延安水利志》《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志》《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志》。榆林市水利局开展了《榆林市水文化遗产名录》编纂工作,榆林佳县举全县之力建设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韩城市水务局整理编辑了《渭南水文化·韩城专辑》、《渭南水文化·黄河》两本水文化书籍;渭南市水务局编撰出版了《黄河》《渭河》《洛河》系列水文化丛书;陕西省水利发展调查与引汉济渭工程协调中心编辑出版了《秦岭深处--引汉济渭影像》画册(5集)及引汉济渭工程前期工作志等系列丛书;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编撰出版了《渭河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渭河传》《渭河安澜》《渭河文明》《渭河文化》系列丛书;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编辑出版了《泾水当歌》等五部职工作品集;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编辑了《首善渭水》职工作品集;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职工张扬锁长篇小说《桃花汛》第一、二、三部出版发行,引发社会关注。

   四是水文化宣传教育有声有色。积极构建陕西水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利用《陕西水利》杂志、“陕西水利网”和“陕西水利微信”平台和“陕西水利官方微博”、手机报、微信、“水润三秦”抖音号等宣传方式和手段,大力宣传陕西水文化。积极组织开展“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活动,开展节水宣传、“国际博物馆日”上街头、“中国旅游日”进景区等活动,集中宣传水利改革发展新成果。组织拍摄了《当代大禹李仪祉》《渭河千秋》等纪录片。围绕推动陕西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弘扬黄河文化,在《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整版刊登各单位的具体做法。近年来,在省水利厅门户网站编发水事消息22516条,在电视播发水利新闻消息567 条。编发“水润三秦”官方微信146 期、抖音短视频273 条、微博1240 条、“陕西河长”微信122期。在报纸网站刊发水利新闻宣传稿件1000余篇。共策划 57 次专题宣传活动、36场新闻发布会。坚持每3年开展一次水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每2年开展“我的节水故事”征文评选。以“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与国溯源·陕西水利70年历程图片展”和“新中国成立70年·奋斗新时代陕西水利建设成就展”。参加水利部“全国水利系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学作品、书画、音像作品征集”活动,多件作品入选并展出。汉中市水利局结合汉江综合整治,将汉文化、陕南民俗文化与水文化有机融合,使“一江两岸”成为汉中人民休闲胜地和城市名片。安康市水利局联合安康日报举办“生态安康、秀水之歌”摄影暨美文大奖赛征文活动,拍摄的《清流润万家》《河长,江河的守护者》等专题片,播出后受到广泛赞誉。商洛市水务局联合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大河泱泱》播放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西安市西咸新区水利局选推的“沣东新城汉溪湖公园项目”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省引汉济渭工程公司编辑出版了《子午湖》《梅子熟了》等多部文化书籍;拍摄了《妈妈嫁给了水》《父亲的地图册》等多部微电影,并获大奖;设计了吉祥物、开发了包括“梅子熟了”系列果酒在内的多系列文创产品;在工程施工期间注重施工机械、设施、用具、岩石、实物的收集,给后续水文化展示储备了内涵丰富的实物。省宝鸡峡灌溉中心编印了《今日宝鸡峡》画册、通过公众号持续推送“微观宝鸡峡”,并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灌区发展成就。陕西水利博物馆历年累计接待社会各界游客66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1806次,荣获“第二届全国水利科普讲解大赛”二、三等奖。

   五是水文化特色活动亮点纷呈。组队参加水利部“我心中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演讲比赛,获得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陕西省水利厅获得优秀组织奖。参加全国水利文艺进基层、全国“砥砺奋进七十载,追梦水利新征程”——庆祝新中国成立 70周年”征文评选、全国水利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全国水利系统优秀水利思想政治工作及水文化研究成果评选和陕西省直机关“中国梦,爱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等,多次获得个人大奖、组织奖。西安市西咸新区着力打造渭河、沣河水生态景观,通过参与世界名校赛艇对抗赛及央视七夕晚会等活动,全力打造昆明池“大西安最美的城市会客厅”。宝鸡市水利局持续升华凝练冯家山精神,坚持把“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与河流治理、景观节点相结合,精心打造渭河生态文化园。铜川市水务局紧紧依托境内的漆水河支流-王家河整治,建成了的王家河水文化主题公园。商洛市水务局以“光绘丹江水墨、影动商山雒水”为主题,不断提升丹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层次。陕西省水利调查与引汉济渭工程协调中心参与“全国水利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美术书法摄影展”、全国水利系统“绿色颂歌、水美中国”摄影展等活动,分别获优秀组织奖。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职工程文利创作的消息《跨年的守望》获得“陕西五一新闻奖。陕西省水利信息宣传中心联合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共同举办了“泾河探源”、“汉江采风”水利摄影活动,“水美三秦”水利摄影专题入展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六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稳步推进。首次以陕西省人民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意见》。将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陕西水利现代化规划纲要》,融入“两域贯通、三区互联、五纵十横、多库联调”的现代水网格局中,加大对景区建设的支持引导。出台《陕西省风景区管理办法》,设计了统一的徽标图案。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制度支持保障、创新驱动发展、品牌引领展示、品质提升改造的思路,持续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62家,基本形成了点状分布主要水利工程、线状连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面状覆盖全省大中城市的水利风景区发展建设格局。全省共有16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了水文化科普展馆,面积达1.94万平方米,有21家建设了户外水文化科普场所,面积达21.3万平方米。汉中石门、西安市汉城湖获评“全国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延安市黄河壶口瀑布水利风景区入选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推荐的汉中石门景区MV,参加全国水利风景区“水美中国-唱响幸福河湖,献礼建党100周年”水利风景区主题曲宣传视频征集活动,获大赛二等奖,陕西省水利厅获“优秀组织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目前我省水文化遗产数量、种类众多,保护与利用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统筹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护开发意识不强,针对性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开展水文化遗产价值挖掘、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层次的研究成果不多;三是水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关工作特别是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进展缓慢。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陕西水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路径,高举文化自信自强旗帜,紧紧围绕治水实践,着力提升陕西水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提高认识,把水文化建设摆在水利工作突出位置,纳入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级水利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有序有力推进;要认真落实《陕西水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陕西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组织编制本地区本单位水文化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要开拓思路,加强水利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创新水文化表达方式和宣传手段,策划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重点项目。将陕西水文化建设融入到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中,遴选推荐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二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治水文化。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水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凝练水利改革发展火热实践涌现的杰出代表人物,升华体现蕴含的时代精神。要讲好陕西水利故事,擦亮陕西水利符号,唤醒乡愁记忆;要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保护和传承陕西水文化遗产,推动陕西水文化创新性发展;要通过建设陕西水生态文明,打造河清海晏的人文景观,涵养民族精神,养护三秦文脉。省属水利勘测设计单位,要积极探索将水文化注入水利工程设计之中,超前规划,超前推动实施。

   三是要加强水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持续推进《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有序实施。“十四五”期间,抓好“十大水文化主题板块建设项目”“十大水文化形象展示区建设项目建设”。开展陕西省历代水利工程研究成果认定。积极支持陕西黄河博物馆建设,做好陕西水利博物馆李仪祉生平展厅提升改造工作。做好陕西省水利遗产、陕西省红色水利遗产、“人民治水·百年功绩”工程项目立牌工作。开展“陕西历史治水名人”推选工作。支持、推动安康汉阴凤堰古梯田、榆林红石峡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陕北、关中、陕南各确定1处红色基因水利遗产重要标识地。推进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化以及与文化融合建设,重点做好陕西名水志文化工程--“河流志”的编纂工作和陕西“禹迹图”编制工作。研究出台《陕西省水利遗产认定管理办法》《陕西省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办法》《陕西省水利工程建设水文化考核办法》《陕西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水文化建设测评办法》,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中深度融入水文化。开展全省非工程类水利遗产调查和整理工作,建立陕西水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库,设立陕西水文化档案库。每年出版1-2部水文化专著。持续支持推动40集电视连续剧《郑国与郑国渠》拍摄。组织好2023年陕西省水文化知识大赛。

   四是发展水文化事业和水文化产业。要推动陕西水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深度开发水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水文化+”的产业体系有效发展路径,推进水文化与影视、演艺、教育、出版、网络、信息、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塑造一批富含特色的水文化品牌。

   五是要系统开展水文化研究。厘清水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推动人水和谐的理论与时俱进;要持续开展流域和区域水文化研究;要总结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中,人民群众治水、管水、用水、节水的理论和实践,从中提炼精神和力量源泉;要组建专家队伍,并积极动员协调本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展陕西历史水文化、红色水文化、工程水文化、制度水文化、非物质水文化的专题研究。

   六是推动水文化传播交流,讲好陕西水利故事。确立全员讲好陕西水利故事的“大宣传观”。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者、水利工作者、各级讲解员、推介员等群体讲好有声陕西水利故事的本领,发挥好博物馆、文化遗址、纪念馆等讲好陕西水利故事的功能,形成人人会讲、人人爱听陕西水利故事的“大宣传观”格局。创新讲好陕西水利故事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活动。开展上街头、进景区、进工地、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集中宣传展示陕西治水、管水、用水、节水的理念、思路和水利改革发展新成就。逐步将陕西水利故事以文学作品、电影、戏曲、歌曲等方式呈现出来,使陕西水利故事更立体、系统、全面。主动占领陕西水利故事的网络阵地,形成网上网下讲好陕西水利故事的最大“同心圆”。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拓宽水文化宣传教育渠道。既要通过编印水文化系列图书、宣传画册、采写宣传报道、水文化文章、水利摄影作品等方式开展宣传,又要突出利用网络、手机报、微信、抖音平台等手段,讲好陕西水利故事。要拓展传播路径,深化国内、国际合作,通过交流研讨、举办论坛、开展联盟交流等路径,把跨越时空、超越时代,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陕西水文化弘扬起来。

   耕耘自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加强水文化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笃行不怠,久久为功。要顺应时代发展,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水文化建设的担当上要体现新格局、在统筹谋划水文化发展上要体现新特色、在全社会推动水文化宣传上要体现新活力、在促进水文化的繁荣发展上要体现新作为、在彰显水文化社会效应上要体现新境界、在水文化满足群众需求上体现新成果,为新时代陕西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
0
打 印 ]     [ 关闭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版权所有: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访客统计:
  陕ICP备1501384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50202000418
  邮编:714000       邮箱:zzc2188614@163.com  
  技术支持: 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